谁和Dorothea von Medem约会过?

  • 塔列朗 日期为 Dorothea von Medem,从 ? 到 ?. 年龄差距为 7 年 0 个月零 1 天.

Dorothea von Medem

Dorothea von Medem

Countess Anna Charlotte Dorothea von Medem (3 February 1761 – 20 August 1821) was born a Gräfin (Countess) of the noble Baltic German Medem family and later became Duchess of Courland. Popularly known as Dorothea of Courland after her marriage to Peter von Biron, the last Duke of Courland, she hosted an aristocratic salon in Berlin and performed various diplomatic duties on behalf of her estranged husband. She would spend the rest of her life in her estate in Löbichgau, where she would invite and host many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gures of the time and make many acquaintances, ranging from Goethe over Napoleon I of France to Talleyrand, the latter of whom she was reportedly very close.

阅读全文...
 

塔列朗

塔列朗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法語: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法語發音:[ʃaʁl mɔʁis tal(ɛ)ʁɑ̃ peʁiɡɔʁ, moʁ-];1754年2月2日—1838年5月17日),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1806年受封为贝内文托亲王 (prince de Bénévent) , 然後于1814年受封為塔列朗亲王。由於腿部殘疾,他无法顺利地如家族所愿進行軍事生涯,因此轉而學習神學。1780年,他成為法国教会普世代表。在數屆法國政府中,他皆擔任过高階職務,通常是外交部大臣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第一共和國、拿破崙帝國、波旁復辟和奧爾良王朝時期。通常,塔列朗的上級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时期的首席外交官。尽管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让法國成為一個強大、橫跨歐洲的大一統帝國,不过塔列朗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签订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沒能阻止1803年的战火重燃。在1805年,他反對拿破崙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并因此於1807年8月辭去外交大臣的职务,但拿破崙依然十分倚靠他,然而此时的塔列朗却隱秘勾连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试图暗中破壞拿破仑的計劃。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支持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談判谋求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高度兩極分化。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成熟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復辟的波旁王朝。

阅读全文...
 

孩子们 的 Dorothea von Medem 和他们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