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和让-雅克·卢梭约会过?

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

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啟蒙時代法國哲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学家、作曲家与浪漫主义文学家,出生于日内瓦。其《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其代表作《社會契約論》中所論述的人民主權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的深遠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国大革命以至现代的政治、哲学還有教育思想。他認為不論是傳統和現代的公民社會,都一樣始於私人財產。

盧梭的小說作品《愛彌兒》是一部關於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學論文,对康德影响甚大。其言情小說《新爱洛伊斯》對前浪漫主義及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發展十分重要。不过,一些知名学者认为卢梭虽然预示了浪漫主义的诞生,但是其“现代文学姿态”其实早已“超越了感伤的浪漫主义”,而其崭新的语言观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超现实主义那里”。

盧梭的自傳體作品《懺悔錄》是現代自傳的開端,而其文章《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說明了十八世紀的一個「感性時代」(Age of Sensibility)運動,其特徵是更加注重主體性及自我反省,對現代寫作也有所影響。卢梭对于个体自由、本真自我和主体性存在等问题的强调为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卢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以及人类社会和语言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历史社会学”,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并且被认为预言了二十世纪的结构主义原理,甚至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先驱。

盧梭同時亦精通作曲和樂理,他发明了简谱,并作有七部歌劇以及若干其他形式的作品。其風格與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及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哈屬於同一時期,融合了後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特徵。其著名作品有單幕歌劇《乡村中的占卜师》,其中一首為後來被貝多芬改編為獨立曲目的《Non, Colette n'est point trompeuse》。

1789年法國大革命后,盧梭成为雅各賓俱樂部中最受歡迎的哲學家,他在死後十六年(1794年)獲以國家英雄身份葬於巴黎先賢祠。

阅读全文...
 

Françoise-Louise de Warens

Françoise-Louise de Warens
出生于
说明即将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