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和凱莉·西蒙茲约会过?
鮑里斯·約翰遜 日期为 凱莉·西蒙茲,从 到 . 年龄差距为 23 年 8 个月零 27 天.
凱莉·西蒙茲

凱莉·強森(英語:Carrie Johnson,1988年3月17日—),本姓西蒙兹(英語:Symonds),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妻子。她曾经担任慈善组织的顾问和保守黨总部的通訊主管。
阅读全文...鮑里斯·約翰遜

亚历山大·鲍里斯·德费弗尔·约翰逊(英語: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1964年6月19日—),英国保守黨籍政治人物,曾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黨魁,也是一位通俗史学家和文學作家,早年任職傳播媒體界,計有報社記者、雜誌編輯、電視節目策劃等。強森曾於2001年至2008年期間在亨利選區擔任過國會議員,及於2008年至2016年期間擔任過大倫敦市長,自2015年起獲選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的國會議員,並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間任職過文翠珊內閣中的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後於2019年7月下旬接替德蕾莎·梅伊出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領袖。其政見主張奉進步的一国保守主义為基調。
強森出生於美國紐約,父母均為英國人,父系帶有土耳其裔血統,幼年家境寬裕,曾於布魯塞爾歐洲學校、阿什當宅第及伊頓公學就讀,後考入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修讀古典學,1986年當選牛津聯盟主席。青年時期的強森先後任職《泰晤士報》及《每日电讯报》兩家報社,在《每日電訊報》撰稿時經常起筆有關歐洲懷疑主義論述的文章,後於1999年至2005年期間在《旁觀者》雜誌擔任主編,且於1998年至2005年期間兼任BBC1電視節目策劃。加入保守黨後,強森於2001年在亨利選區當選國會議員,並參加迈克尔·霍华德和大衛·卡麥隆兩位保守黨領袖的影子內閣,其自身的政治立場與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由於強森時常在電視上露面,還呈現一頭金色亂髮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並持續發表內容尖銳的聲明與撰寫書籍和專欄,這讓他迅速成為英國最受矚目的政治人物之一。
強森於2008年大倫敦市長選舉中擊敗工黨籍的時任市長肯尼斯·李文斯頓當選大倫敦市長,而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他在首個任期內實行禁止在公共交通工具內飲酒、支持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包括:新倫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車和泰晤士河纜車)。2012年5月,強森於2012年大伦敦市长選舉中再度擊敗肯尼斯·李文斯頓連任大倫敦市長,並於第二個任期內成功舉辦倫敦奧運,他亦在2015年英國大選中當選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的國會議員。2016年5月,強森卸任大倫敦市長後,在隨後脫歐公投裡和同黨籍的時任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等留歐派人士立場相左,支持脫離歐洲聯盟,進而成為英國政壇中脫歐派領導人物之一,最終6月23日舉行的公投由脫歐陣營獲得勝利,使大衛·卡麥隆為負起政治責任而辭去擔任六年多的首相職務。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強森在繼任大衛·卡麥隆為英國首相的德蕾莎·梅伊之內閣中出任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2019年5月,德蕾莎·梅伊宣布辭任英國首相後,作為國會後座議員的強森參加保守黨內繼任黨領袖及首相的競爭,與同為挑戰者之一的時任外相杰里米·亨特擊敗黨內眾多對手,進入決選投票的階段,根據7月23日的開票結果,強森所獲票數力壓杰里米·亨特取得勝利,當選新一任保守黨領袖,並於7月24日起正式接任首相及大英國協輪值主席職務,成為英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時期第十四位英國首相。同年12月12日,強森帶領保守黨在大選中贏取國會過半席次,成功續任首相且得以組建多數政府,本次大選亦使保守黨創下繼1987年大選以來在國會斬獲最多席次的歷史新紀錄。2022年7月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辞去英国首相一职,但会暂时留任擔任看守首相直至保守党选出接替者。
2023年6月9日,強森宣佈辭去議員職務,認為下議院特權委員會的焦點是「不管事實如何,都要判我有罪」,稱他看到的報告草案「充滿了不準確之處和偏見」,並稱委員會決心將他趕出議會。該委員會調查強森是否於派對門事件中誤導下議院。
2025年8月4日至5日,強森應「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邀請訪問臺灣,出席「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太安全對話」並發表專題演說。期間晉見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並拜會前總統蔡英文,以及接受外交部部長林佳龍款宴。
強森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其支持者指稱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的保守黨選民的支持,如工人階級出身的選民和非保守黨的疑歐派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菁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懒惰和不誠實,也遭指控曾多次發表涉及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言論。
阅读全文...